查看原文
其他

今天,我们向您汇报

重庆发布 2022-05-30



今天,是我国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。在袁隆平院士的母校西南大学,从今年开始,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师生将每年的5月22日定为科研进展汇报、学习收获汇报的日子,以此缅怀学长。


1949年,袁隆平考入位于重庆北碚夏坝的相辉学院农学系。该校后来并入新成立的西南农学院,系现西南大学前身之一。


今日早上,300余名师生手捧鲜花,来到袁隆平院士雕像前,他们对着雕像三鞠躬,表达思念。


视频:龚皓月/布·视觉


除了鲜花,两侧还摆放了数株绿意盎然的水稻植株,那是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近几年成功研制的,西大8优727、西大6优16、西大9优727等杂交水稻品种,这些品种多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,这也代表了学校在种质资源方面的杰出成绩。


师生们将水稻植株带到塑像前,向袁老“汇报”。


雕像两侧摆放了数株绿意盎然的水稻植株。周小平 摄


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负责人何光华教授介绍,近年来,水稻团队通过分子育种技术、杂交技术等,培育出了优质、高产、多抗杂交品种,创造出了15个恢复系,12个不育系,选育新品种32个。


特别是水稻新品种富优1号,通过了重庆、海南和广西省级审定,通过了长江上游、长江中下游和武陵山区国家级审定,是重庆市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。


“研究团队将赓续袁老遗志,继续在水稻研究领域深耕,力争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。”何光华说。


各年级学生代表深情地向袁隆平院士汇报自己的成长情况。周小平 摄


在围满的花束中,还有一封落款为“一名农科学子”的信,信上写道:


“我有着一个梦,走在田埂上,它同我一般高,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......一年来,您雕像前鲜花常在,不曾间断。这是来自人间深切的思念,仰望星空,您已化身为袁隆平星,永远指引我们前进奋斗!我们无法抵御浪潮,但会永远记得灯塔!”


花束中,还有一封落款为“一名农科学子”的信。周小平 摄


雕像前不仅有鲜花、信件,还有体育学院师生送来的排球和游泳眼镜。


西南大学体育学院组织员李进介绍,袁老先生生前酷爱游泳和排球,送这两个礼物是希望继承和发扬他的体育报国梦,缅怀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。


“希望他在天上能在稻海里里畅游,能用超级稻拉上网,享受排球乐趣。”李进说。


雕像前摆满了献花。周小平 摄


“怀着对农学的兴趣,我跨入了农学的大门,成为一名农科学子。在开学典礼上,我听老师们说,您是改变世界的一粒种子。于是我在心中暗暗发誓,我要向您一样,做一颗种子,一颗不惧风雨,扎根农业的种子……”


在雕像前,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学专业学生代表朗诵了自己创作的作品《汇报隆平学长》。


从大一学生立志做一颗扎根农业的种子,到博士研究生潜心科研七年获得科研成果,各年级学生代表深情地向袁隆平院士汇报了自己的成长情况。


雕像前摆满了献花。周小平 摄


西南大学还举行了第四届“袁隆平奖学金”颁奖典礼。“袁隆平奖学金”首颁于2017年,由袁隆平捐献20万元设立,用于奖励农业学科相关的品学兼优的学生,鼓励学生“深入基层,扎根农田,为我国的农业事业作出贡献”。


“2016年4月17日,86岁高龄的袁隆平回到西南大学参加110周年校庆,为师生作‘超级杂交水稻进展’报告。”本届奖学金获得者之一、西南大学农生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陈新龙回忆起自己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的场景。当时,他用手机录音记录下来,后来每次更换手机时,都会把录音导出备份,这也成为他珍贵的经历。


录音里,袁隆平说:“我在西南大学四年,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。”也是从这一天起,陈新龙在心里默默许下了一个美好的愿望,“一定要成为袁爷爷口中的那一粒好种子”。


禾下乘凉梦,一梦逐一生

生命有尽头,科学无止境

袁老的梦,也是后来者的梦

种子,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

这种力量

正在无数后来者和奋斗者之中传承






防控小贴士


加强自我健康管理,如出现发热(≥37.3℃)、干咳、乏力、咽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嗅(味)觉减退、腹泻等症状,要正确佩戴口罩,及时到就近医院发热门诊就医,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,就医过程中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。


大家都在看



弘扬伟大红岩精神 推动创新理论深入人心


重点区域返渝,防疫攻略来了


2022年5月22日重庆市新冠肺炎疫情情况




来源:重庆发布

文字:周小平

封面图:西南大学供图

编辑:王斌

声明: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,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认为内容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

版权所有: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

平台支持:人民网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